Saturday, November 13, 2010

茶想‧想茶



最近在台北舉辦了「茶文化體驗節」,這個活動的規模雖不算大,但卻相當精緻,參與了幾堂有趣的茶課,也見到了好些平時不大容易遇到的茶人前輩,是最大的收穫。

幾堂時間不長的茶課,都能從這些前輩的幾句話中得到啟發,令人品味許久,堪稱是幸運的。

在活動中巧遇了一位久未見面、正在習茶中的朋友。閒談中,他說,「茶藝」將不再是他要走的路。不熟的朋友,或許很難懂他要表達的意思。但我知道他的意思是,他將不再沉浸於這些茶藝術、文化的探索中了,而將學習實務的製茶、後製過程吧。

這令我想到,在其中一堂十分熱門的茶課中,有位參與者問前輩到底該怎麼買茶?

這位前輩說了一句十分簡單,但卻不易做到的事:「買你喜歡喝的茶就好。」

從字面上來看,「買我喜歡喝的茶就好」那很容易呀,喝的順口就好,是吧。然而,有許多人因為習茶之後變得過於鑽牛角尖與做作,一副不比較、評論一番,似乎就論不出好茶來買一樣。

茶,之所以有別於一般的飲料,最主要的迷人的原因是其組成的文化與藝術部分;如果拿掉了這些,茶,恐怕只是一般下肚的液體而已。所以習茶的人想要拋棄茶的「藝術」因素,那後果真是難以想像。

回到前輩說的那句話:「買你喜歡喝的茶就好」,不也是頗有深味嗎?

Monday, November 8, 2010

茶人雅興/一杯工夫茶 揚起 'o Sole Mio~ (轉載文章)

文章來源:聯合新聞網【聯合報/文/池宗憲】

義大利導演 Stefano Tealdi 來台灣問我:茶是世界性的飲料,怎麼樣喝才能喝出真味道?

罐裝飲料?泡沫紅茶?我在鏡頭前,告訴這位導演,茶已經成為世界飲料,具有十足的常民風格,你可以上街隨手買到,也可以到飯店喝悠閒的下午茶;

而更重要的是,如何讓自己在喝茶的過程中,享受茶帶來的閒工夫!

「閒」不只是偷閒而已,而是閒出娛樂性。


↑ 義大利導演 Stefano Tealdi 一期一會。


有備而來的導演與攝影師,曾經製作過 DISCOVERY 的節目,這一次以 Global Drinks 為主題,分別訪問了五個茶飲國家:法國、英國、日本、印度及台灣。

來台灣之前,他們已造訪過從 1854 年就創立的 MARIAGE 茶館,更深入了印度 89 座大吉嶺莊園。他們來到台灣,企圖尋找茶的原產國在千年後呈現的品飲面貌,看看現代華人如何喝茶?

坐下來用一把朱泥壺,三個若琛杯,以紅泥爐燒炭煮水,氣定神閒地品飲茶的清、香、甘、活、醇。這樣的場景是我平日生活品茗的實境,那麼就讓這樣的愉悅,透過鏡頭跟歐洲朋友分享吧!

就在11月30日,法國電視台France 5就將播出這場茶席的風貌(http://documentaires.france5.fr/documentaires/global-drinks/pour-tous)。播出的實境中,我開啟了 1920 年的 Formosa Oolong Tea,用紅泥爐煨著玉書碨,裡面的水滾了,只見裊裊氤氳,水的溫度喚醒了陳年的新鮮…

此情此景誘得導演與攝影師坐上茶席,把握一期一會的味蕾初體驗!

導演問:這就是 Gong-Fu-Cha?我說,工夫茶是台灣很流行的喝茶法,原本從中國福建的漳州、泉州、潮州傳來的,最大特色是用小壺小杯品茶。這種品茗方式的精髓,在於花工夫去了解茶的特性,明白茶如何與茶器做出最佳的搭配,如何激發出最佳滋味?

西方人對於中國的品茗方式,長期用一種老舊的刻板印象,總以為那麼小的一把壺,又用一個裝不到 20C.C. 的杯子,怎能喝出滋味?其實,工夫茶就跟義大利人喝 espresso 一樣,可品嘗小單位濃烈帶來的大面積韻味。


↑ 遠方來客品茗時泛出 o Sole Mio 的笑意。 攝影/池宗憲非報系


今日我們對 espresso 不陌生;卻跟工夫茶有距離?

工夫茶在台灣與老人茶畫上等號。此現象說著只有老人才會喝嗎?工夫茶,到底有什麼好喝?為什麼會從過去的輝煌,走入百年的孤寂?

梁實秋寫《喝茶》提及工夫茶之事:「茶之濃釀勝者莫過於工夫茶,《潮嘉風月記》中工夫茶要細炭初沸,連壺帶碗潑淺,斟而細呷之,氣味芳烈。」

乾嘉時期人俞蛟《夢廠雜著‧卷時‧潮嘉風月》寫道:「工夫茶,烹治之法,本諸陸羽《茶經》,而器具更為精緻。爐形如截筒,高約一尺二三寸,以細白泥為之。壺出宜興窯者最佳,圓體扁腹,努嘴曲柄,大者可受半升許。杯盤則以花瓷居多,內外寫山水人物,極工致,類非近代物…」


↑ 小杯品茶,激發滋味。


經典中的紀錄,工夫茶雖濃烈卻需要細品,這不正是現代生活品味的原點?工夫茶告訴我們,不是浪費許多時間去泡茶,也不只是慢慢泡茶、消磨時光而已,重要的是,要下工夫去解構茶湯真滋味。

繁忙的現代生活中,總以為喝工夫茶是花時間且麻煩的,目的只為了一杯茶值得嗎? 其實,泡工夫茶也可以將傳統的品味融入現代的品味。別以為茶器看起來小小的,有 10C.C. 的、有 20C.C. 的,卻都是精緻生活的焠鍊。

泡工夫茶,也是一種自我的修煉,在繁忙的生活中,得到一次沉澱,懂得忙裡偷閒。第一項修煉就是「煮水」。

放在紅泥爐上、用來煮水的器具叫做「玉書碨」,當水沸時,蓋子會輕輕跳動,仔細聽水聲,聽得見「松濤」的聲音,還可以判斷水煮好了沒?講究喝茶品味,首先要掌握水的第一沸,這時水的含氧量最高,泡出來的茶湯最好喝。

煮好了水,準備泡茶。潮汕品茗中用錫罐來存放茶葉,它具有良好的防潮保鮮效果,同時能夠轉換茶葉的滋味,可以稱它是茶葉的 decanter(紅酒用的醒酒器)。

取茶,放進孟臣朱泥壺裡,它是中國宜興壺中最具代表性的壺,一把小小的朱泥壺就代表一個宇宙,茶在裡面充滿各種變化,就用一把小壺,來解開茶湯的隱秩序,將茶神妙之「滋」泡出來。

微觀滋味,佐以好杯,才能與茶共舞一段和諧美味!


↑ 享受茶帶來的閒工夫。


把泡好的茶湯倒進若琛杯中!若琛杯就是青花杯,是中國瓷器的代表,杯子很薄,能夠透光,茶湯放在杯中特別香。這一杯的容量是 20C.C.,喝茶時要分成三口,不能一口喝光,因為三口才為「品」。

工夫茶會使用到兩個茶盤,一個放壺,一個放杯。茶盤背後深藏文化蘊味:一件綠色的茶盤是廣東潮汕地區燒製的,傳承宋代哥窯的風格,每次喝茶會有茶湯留在盤子上,使得紋路更明顯,這也是喝茶欣賞瓷器的樂趣。另一個是青花茶盤。

茶盤裡的茶湯,要倒進「渣方」,這是用來裝廢水的器具,也很講究。這錫製的渣方,四面以銅鑲嵌了「梅、蘭、竹、菊」的花樣,叫做「四君子」,用來鼓勵自己保持高尚的人格,品茗可以清心,從小小用器看得到。


↑ 現代生活品味的原點。


喝一杯茶,要用心,要費心,你覺得這樣會很麻煩嗎?

工夫茶其實充滿了樂活、慢活的概念!只是現代人多不了解茶所代表的品味意義,更無從了解茶器所透露的茶文化介面,可以具有高度的美感藝術性。今人藉著工夫茶,可以延伸餘暇活動的熱情想望。

深入了解工夫茶器,是啟發美感、激發審美能力的絕佳素材:從一個杯、一把壺,延伸出器物的美感素養,從深層讓生活提升到美好的境界。

美的距離拉近了,透過簡單杯子可以做到!工夫茶源自傳統的品味生活,懂得工夫茶就是愛美的人,甚至以美為生命;不只是文人雅士菁英的品味!透過泡飲工夫茶,消化、解讀、再詮釋,可以成為生活美學的重要養分。萃取傳統古典美學中的內涵,卻是化成最有深度的心靈養分。

心靈饗宴,跨越時空,嵌入人心!來拍工夫茶的導演和攝影師們,體驗一杯工夫茶,嘴角泛出笑意,彷彿唱著 'o Sole Mio…

【關於池宗憲】台大新聞研究所畢業,創作逾30本茶專書,兩岸茶學權威,提倡品茗生活化、時尚化、要有自主性,才能成為品味大師

Monday, November 1, 2010

杯裡乾坤 ── 我的仿汝窯杯


↑ 陶藝作家張書曜老師的仿汝窯茶器組


我對瓷器、茶器是一點都不懂的,對於某些質地細緻的茶器特有喜愛,但還談不上收藏或是可以高談闊論。身邊有朋友養壺、養杯,我也不來。這杯、壺用過不洗,總覺得怪怪的吧,就像吃過飯不洗碗盤一樣,難以置信。

兩個月前到鶯歌走一趟,本只想走走看看而已。仿汝窯是我欣賞的目標,原因只因為喜愛那圓潤、飽滿、又有一點質樸的感覺。在鶯歌,想看到這樣的茶器,是一點都不難的。後來被一個可愛的茶倉吸引,價格又親民,但沒想到,最後我帶回家的是一整組的仿汝窯茶器,而且是陶藝作家張書曜老師的作品。


↑ 左邊的那只杯子已有明顯的裂紋


將近兩個月來,我幾乎每天都會用到這組茶具。大約用了一個月,我就發現固定使用的那只杯子的釉面已經出現明顯的開片紋路,這真是令我意外!我可是每天都仔細清洗、收納的。我不確定那些拼了命養杯的人,是不是就是要「養」出這樣的紋路來,如果是,那我真是幸運呀!

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裡,這只杯子中裝載過台灣高山茶、東方美人茶、台灣紅玉紅茶、木柵鐵觀音、凍頂烏龍茶、文山包種茶等等台灣好茶;也有好友相贈的武夷肉桂、大紅袍、鳳凰單欉、普洱茶等等充滿友誼的茶。仔細看這杯中自然生成的紋路,突然覺得它像是我的日記本,悄悄地記下我與各種茶的對話。

古有云:「壺裡乾坤大,茶中日月長」,看看我手邊的這只杯子,再細細品味這句話,真的很有意思。